6月22日,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正式發布《關于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相關事項的公告》稱,全國碳排放權交易機構負責組織開展全國碳排放權集中統一交易。碳排放配額(CEA)交易應當通過交易系統進行,可以采取協議轉讓、單向競價或者其他符合規定的方式,協議轉讓包括掛牌協議交易和大宗協議交易。 據悉,2021年發電行業可能將率先啟動上線交易,“十四五”期間石化、化工、建材、鋼鐵、有色、造紙、航空等高排放行業也將陸續納入全國碳市場。據易碳家此前報道,到“十四五”末,一個交易額有望超千億的全球最大碳交易市場將建成。而一些分析人士認為,未來逐步由現貨交易向期貨交易過渡,碳期貨市場規模在600-4000億/年。從更長遠的角度來看,中國碳資產交易市場空間將達萬億規模。有專家甚至認為,市場規模將達到2-3萬億。 那么,這個市場的開啟,將利好哪些板塊呢?分析人士認為,由于鋰電受到資源約束,隨著氫能技術的發展,這條賽道可能會獲益良多。廣州黃埔區日前重磅推出“氫能10條”2.0版本,加大氫能關鍵領域投資落戶扶持力度,同一企業投資落戶最高獎勵1億元。 那么,這個風口是否要來了?超萬億大市場即將開啟。 6月22日,市場一度傳出,全國統一的碳交易市場將在6月25日開啟。但隨后又有媒體從權威人士處核實獲悉,全國碳市場將于6月25日啟動交易為不實消息,具體時間待定。不過,從隨后的動作來看,無論是不是25日開啟,時間應該是近了。 6月22日,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發布《關于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相關事項的公告》,旨在規范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及相關活動,保護各方交易主體的合法權益,維護交易市場秩序。 根據公告,全國碳排放權交易機構負責組織開展全國碳排放權集中統一交易。根據生態環境部的相關規定,全國碳排放權交易機構成立前,由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(以下簡稱“交易機構”)承擔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系統(以下簡稱“交易系統”)賬戶開立和運行維護等具體工作。 單筆買賣申報上限 掛牌協議交易應小于10萬噸二氧化碳當量 公告指出,交易方式方面,碳排放配額(CEA)交易應當通過交易系統進行,可以采取協議轉讓、單向競價或者其他符合規定的方式,協議轉讓包括掛牌協議交易和大宗協議交易。 其中,掛牌協議交易單筆買賣最大申報數量應當小于10萬噸二氧化碳當量。交易主體查看實時掛單行情,以價格優先的原則,在對手方實時最優五個價位內以對手方價格為成交價依次選擇,提交申報完成交易。同一價位有多個掛牌申報的,交易主體可以選擇任意對手方完成交易。成交數量為意向方申報數量。 開盤價為當日掛牌協議交易第一筆成交價。當日無成交的,以上一個交易日收盤價為當日開盤價。收盤價為當日掛牌協議交易所有成交的加權平均價。當日無成交的,以上一個交易日的收盤價為當日收盤價。 大宗協議交易單筆買賣最小申報數量應當不小于10萬噸二氧化碳當量。交易主體可發起買賣申報,或與已發起申報的交易對手方進行對話議價或直接與對手方成交。交易雙方就交易價格與交易數量等要素協商一致后確認成交。 漲跌幅確定:掛牌協議交易10% 大宗協議交易30% 備受關注的全國碳市場漲跌幅限制也已敲定。根據公告,掛牌協議交易的成交價格在上一個交易日收盤價的±10%之間確定;大宗協議交易的成交價格在上一個交易日收盤價的±30%之間確定。 根據市場發展情況,交易系統目前提供單向競買功能。交易主體向交易機構提出賣出申請,交易機構發布競價公告,符合條件的意向受讓方按照規定報價,在約定時間內通過交易系統成交。 交易機構根據主管部門要求,組織開展配額有償發放,適用單向競價相關業務規定。單向競價相關業務規定由交易機構另行公告。 據悉,買賣申報要素包括交易主體編號、交易編號、產品代碼、買賣方向、申報數量、申報價格及交易機構要求的其他內容。 交易時間方面,除法定節假日及交易機構公告的休市日外,采取掛牌協議方式的交易時段為每周一至周五上午9:30-11:30、下午13:00至15:00,采取大宗協議方式的交易時段為每周一至周五下午13:00至15:00。采取單向競價方式的交易時段由交易機構另行公告。 據悉,每個交易主體只能開設一個交易賬戶,可以根據業務需要申請多個操作員和相應的賬戶操作權限。交易主體應當保證交易賬戶開戶資料的真實、完整、準確和有效。 交易機構根據《交易規則》對與全國碳排放權交易有關的交易活動、交易賬戶管理等業務活動進行監督。對于交易主體的異常業務行為及可能造成市場風險的交易行為,交易機構可以采取電話提醒、要求報告情況、要求提交書面承諾、約見談話,以及公開提示、限制資金或者交易產品的劃轉和交易、限制相關賬戶使用等處理措施。 交易機構按照規定提取風險準備金,當風險準備金余額達到交易機構注冊資本時可不再提取。交易主體可以通過交易系統查詢相關交易記錄,根據全國碳排放權注冊登記機構的相關規定及時核對結算結果。 據易碳家此前報道,到“十四五”末,一個交易額有望超千億的全球最大碳交易市場將建成。而一些分析人士認為,未來逐步由現貨交易向期貨交易過渡,碳期貨市場規模在600-4000億/年。 據《2021-2026年中國低碳經濟發展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》,長期來看,我國碳交易規模將超萬億。中國政府在《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》第20輪締約方會議(COP20)上表示,2016-2020年中國將把年二氧化碳排放量控制在100億噸以下,并且承諾排放量將在2030年左右達到頂峰,約為每年150億噸。如果我國碳市場覆蓋行業范圍繼續擴展并且納入更多企業,按照EU-ETS第三階段覆蓋率目標60%來計算,我國未來發放配額總量可達60-90億噸,以400%的預計換手率計算,配額的交易量將攀升至240-360億噸。為提升企業減排動力,配額發放將日趨收緊,另外換手率大幅提升必然推動配額價格上漲,按照100元/噸的碳價計算,現貨市場交易額將位于2萬億至3萬億之間。 誰最受益? 從目前業內的反饋來看,由于鋰電同樣面臨資源約束,因此氫能和光伏可能最為受益。而從市場的情況來看,氫能的炒作幅度要比光伏差不少。此外,涉及到氫能的利好事件近期在持續累積當中。 6月8-10日,第六屆國際氫能與燃料電池汽車大會(FCVC)如約而至,相較去年,此次大會不再局限于燃料電池在交運領域的應用,可再生能源發電制氫、氫冶金等環節成為業內新一輪的關注熱點。 雙碳目標背景下,氫能作為新興戰略性清潔能源是工業體系、能源結構轉型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環。隨著“以獎代補”政策及各地氫能、燃料電池示范推廣項目的落地,行業已經基本實現從0到1的突破,氫能產業化進程展現加速推進。 值得一提的是,地方政府也在發力。據媒體報道,廣州黃埔日前重磅推出“氫能10條”2.0版本,在原有政策基礎上延續氫能全產業鏈扶持,并在投資落戶扶持、租金補貼、加氫站建設運營補貼等關鍵環節上進行修訂。其中包括嚴格落實國家要求的氫氣銷售價格,示范期氫氣價格35元/kg以下,加氫站建設最高每站補助250萬元;加大氫能關鍵領域投資落戶扶持力度,同一企業投資落戶最高獎勵1億元,生產用房每年最高補貼100萬元;設立50億元氫能產業基金推動核心技術攻關,對獲得國家、省、市扶持的項目,分別給予最高500萬、300萬、100萬配套,以一系列真金白銀更大力度推動氫能產業發展。 碳中和的必經之路? 專家認為,未來十年將是應對氣候變化的關鍵時期。目前,全球每年脫碳速度約12%。根據《巴黎協定》設定的1.5℃溫控和凈零排放目標,截至2030年前,需要提高五倍脫碳速度,方可實現。打造低碳氫經濟可以加速能源行業轉型,在整個節能減排過程中發揮至關重要作用。 事實上,2020年《關于開展燃料電池示范應用的通知》、《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(2021-2035年)》等全國性燃料電池支持政策相繼出臺,明確了國家對于燃料電池產業發展的支持態度,支持政策的特點包括以獎代補、地方主導、分區推廣與全產業鏈支持。主要目標包括提高氫燃料制儲運經濟型、加快推進產業化進程。隨著全國性政策的落地,地方性政策也相繼開始出臺,包括:山東省計劃2025年生產燃料電池發動機50000臺,燃料電池汽車20000輛;上海市計劃2025年建成并運行70座加氫站,應用推廣超10000輛燃料電池汽車;河南省計劃2025建成80個加氫站,推廣燃料電池汽車5000輛等。中金公司認為,各地政策目標主要聚焦于建設加氫站以及推廣燃料電池車,為燃料電池技術的落地提供較大空間。 據中金公司測算,2060年氫氣總需求有望達到4439萬噸,其中2060年電力儲能對于氫能的年需求量有望達到613萬噸,交通領域對氫氣總需求有望達到3031萬噸,鋼鐵行業氫氣需求量有望達796萬噸。 此外,他們還認為,對應車用儲氫瓶、閥體市場規模有望在2060年達到148億元/210億元。制氫方面,他們預計2060年電解裝置超2萬億元市場;儲運設備方面,他們預計高壓儲氫瓶將迎來快速發展的十年,中國儲氫瓶市場有望迎來高速增長期,并成長為全球最大市場。 |